“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盛夏七月,贺兰山绵延起伏满目苍绿,九曲黄河洪流滚滚奔腾不息,江南的灵秀和西北的雄奇在宁夏相融交汇。
7月17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活动在银川启动,本刊记者与全国党刊的同仁一道,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在践行“四力”中感受塞上江南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貌,用笔和镜头记录宁夏人民感恩奋进的实干故事。
采访团走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参观宁东会客厅。
宁东基地:实干打造“宁夏样本”
一路驱车,记者来到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简称“宁东基地”),放眼望去,这里巨型设备高耸林立,工厂车间纵横交错。通过20年的实干拼搏,宁东基地从飞沙走石、一片荒芜的戈壁荒滩拔地而起,现已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过去,宁夏曾一度“靠煤吃煤”、粗放发展,随着产能过剩、盈利下滑,煤炭产业渐渐成为“烫手山芋”。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举全区之力打造宁夏的“一号工程”——宁东基地,向着现代煤化工领域进军!
“基地建设初期,项目屈指可数,产业集聚尚未形成,同类产品竞争激烈,效益一直上不去。”宁东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志军介绍说。
为吸引企业、项目落户基地,宁东基地大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六权”改革,在全区率先推行多评合一、全程代办、证照分离等“放管服”改革举措……截至目前,已吸引200余家企业落户基地。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原为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宁夏煤业”)是宁东基地的重要企业之一。公司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引,通过推进煤制油项目建设和技术攻关,突破我国“缺油、少气、富煤”的能源结构瓶颈。
2013年9月,年产400万吨、全球单套装置最大的煤制油示范项目在宁夏煤业宁东厂区开工建设。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东基地视察,他详细了解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并发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在伟大号召的引领下,宁夏煤业突破工程化及大型装备制造、成套设备集成等技术难题,打破煤制油化工核心技术、装备及材料的长期国外垄断,于2016年12月迎来项目建成投产,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进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迈出关键一步。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宁东基地始终坚持绿色发展,通过严格设定环评标准、严厉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出台奖补政策为企业环保改造和技术升级提供支持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打造出绿色低碳发展的“宁东样本”。
20年间,宁东基地通过转方式、调结构,降能耗、破约束,持续做精做细做优“煤”文章,改变了过去“挖煤卖煤、烧煤卖电”的格局。截至2022年底,宁东基地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实现了宁夏赋予宁东“再造一个宁夏经济总量”的宏伟目标。
闽宁镇:“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华丽蝶变
盛夏的贺兰山东麓,绿树成荫。来到热播剧《山海情》的拍摄取景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一条条柏油马路宽阔整洁,一栋栋闽南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这座有6万多人口的小镇,已从“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干沙滩”蝶变成为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第一次来到宁夏,开展为期6天的对口扶贫考察,并召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福建与宁夏决定共同建设作为扶贫协作示范窗口的闽宁村。从此,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山塬,相隔数千公里的扶贫协作跨越山海,昂扬向前,走出了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反贫困治理的成功范例。
闽商许上等从事服装生产销售20余年,他的富贵兰实业有限公司是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第23次联席会议重点签约项目之一,2019年4月正式落户闽宁镇。“当初来闽宁镇,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踏踏实实干一番事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许上等告诉记者。
柯树花是这里最早的一批工人之一,她通过学习服装缝纫技术、锁钉技巧、包装流程,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以前我们家全靠丈夫一人打工挣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我在这里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元,离家近还不耽误照顾家庭,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柯树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企业已培训员工300多人次,有稳定员工100多人。不仅如此,许上等还投资建起了富贵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四点半课堂”,解决员工孩子放学后没处去、没人管的问题。
走进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巧媳妇儿”马燕正在镜头前直播带货。多年前马燕一家从固原的大山里搬迁到了闽宁镇原隆村。2019年8月,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正式建成,马燕积极报名参加招聘,文化水平不高的她从学写字、学电脑开始,一步步成为一名专业的电商主播。
作为电商扶贫示范基地负责人的徐美佳带领许多像马燕一样的妇女组成“闽宁巧媳妇儿”直播带货团队,发展了闽宁协作新业态,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现在,不仅闽宁镇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各地,福建的土特产也通过直播间打开了西北地区的销路。
姚磨村:冷量蔬菜种出“大热”事业
走进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的万亩冷凉蔬菜基地,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地,阡陌纵横,青翠鲜嫩的蔬菜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置身于此,谁能想到这里曾被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前往姚磨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在深入了解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后,总书记嘱咐姚磨村:“蔬菜品种很好、质量很好,要按照标准化种植生产,经得住检验,努力达到有机食品标准。”
“总书记的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姚磨村党支部书记程广锦说。
姚磨村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着种植冷凉蔬菜的天然优势,但因缺少资金、技术,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和市场。
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姚磨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建起8000平方米的冷库,增设3栋智能玻璃温室、30栋日光温室和净菜分拣包装加工车间、制冰厂、包装箱厂等;引进专家人才,确立了从点种、育苗、管理、采收、预冷、包装、运输至销售的统一标准和管理系统以及全机械化的作业方式……
现在姚磨村的冷凉蔬菜产业从“小打小闹”发展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种植的蔬菜完全不愁卖,不少订单都是“锁价锁量”,不仅销往北京、上海、重庆、广州、西安等地,甚至跨越大江大河,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目前,全村有280多户群众参与蔬菜种植,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万余元,是2016年的2倍多。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姚磨村徐徐展开。